031 李贽2

不明不清 第十个名字 3224 字 1个月前

古人不是发明过一个词嘛,叫做自大。古人还生动的比喻过,夏虫不可语冰。和一个从来没见过冬天的人描绘冰天雪地,他除了觉得满嘴胡言之外还会认为对方是个大骗子。根本不去想有没有可能真存在冬天,有没有可能是自己错了。

“……本朝以孝立国,以儒治国,怎可句句不离商贾之事!”很显然,李贽好像不是夏虫,他考虑了很久,依旧没找到反驳的理由,但又不太甘心无言以对,于是人性的通病就犯了,开始找援兵,比如圣贤之书。

“何为孝?《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谏诤章又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本朝因抗拒父母、直言谏君,被官府责罚、被当庭杖责者不计其数。本宫请问老先生,到底是该按照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来做呢,还是按照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来做呢?

何为儒?《大学》有言,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虽然没看过老先生的书,却听闻弟子信众遍布,想必要比朝中那些尸位素餐之辈更符合先贤教诲。然先生是否仔细研究过格物?是否致力于了解世间万物的规律?

如果有,能不能告诉本宫,从泉州出海如何抵达欧罗巴诸国?造一座高炉炼铁如何日产万斤?种一亩地怎么才能让粮食高产?用一担丝怎么才能更快织成绸?或者如何练一支强军平定北方?”

只可惜李贽找的援兵也救不了他眼下的危机,以孝治国纯属用私德代替公德的糊涂之举,如果人类全能把自己的道德标准提高到那种程度,地球早就大一统了。

儒学也是一样,它本身没错,讲的道理都对,问题出在了前提,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些道理成立,在什么情况下就不成立。

古人写的时候怕是也没打算当成不变的真理,他们当时只是在总结世间的规律,打算留给后人当参考。之所以被推崇到如此高度,无外乎利用价值这四个字。有人想利用它们的内容去忽悠人,达到某种目的。

儒学崇尚格物,啥是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用后世的话解释就是哲学和自然科学。曾子认为,想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最先需要增加知识储备,当量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明事理。

而明朝的儒家学者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故意省略了这一步骤,用熟读四书五经代替格物探索,认为只要把这几本上千年前的书背得滚瓜烂熟,再加上一些解释就完成了修身的步骤,接下来可以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就像是拿着解放前的地图带团到二十一世纪的京城旅游,一进五环路、看到立交桥就迷路了,侥幸走出来属于运气,没走出来才算正常。

“……殿下可有解决之法?”这次李贽沉默的时间更长了,脸上的表情不断变换,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又长吁短叹,久久才把目光重新投射到太子脸上,似有期待,但含量不多。

“重视孝道、儒学并不是坏事,过于重视一家之言才是麻烦,过之尤不及。本宫读书不多,只有一些浅显的理解,谈不上解决之法,说与老先生听听权当抛砖引玉。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世间无孝子,能认识到孝的根本含义足矣。废除科考,不再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高中天下知当做人生的奋斗目标,回归儒学真正理念,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做。”

办法当然是有,洪涛也愿意说,啥大逆不道,自己是太子,对方只是个离职官员,就算高喊打倒万历皇帝他也没地方告去。

只是此话一出怕是就要有人倒霉了,古代文人确实有诸多缺点,但和后世的所谓文人比起来还是能找出一些优点的。

比如说对知识的渴求,对思维独立的坚持,对精神家园的洁癖。说白了吧,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还没被打断脊梁骨,残存着不少勇气,敢于为了维护信奉的道理去抗争。

“殿下意欲何为!”果然,李贽听了太子的回答老眼立马不再昏花,胡子恨不得根根立起,呼吸明显有些急促,双手按着桌面像是要暴起伤人。

“老先生的肺和气管怕是有些问题,本宫会让太医过来诊治。目前本宫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做些准备工作,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别急,留下大好性命等着看,只有活得足够久才能看得足够多。”

想干什么?说来话长,怕是也没几个人能听懂。今天说得已经足够多、够痛快,过足了教育人的瘾。二十年都忍下来了,再忍几年不算事儿。至于说别人忍得住忍不住,只能看造化了。

“去给本宫找几本李贽的书回来,小心点,别引人注意!”刚刚离开四夷馆,洪涛就把王安叫到身边小声叮嘱着。

通过刚刚一番辩论,李贽应该算个意外收获,至少在品行方面说得过去。但到底算不算惊喜还得再深入了解下,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读他写的书,从中体会思路。可惜李贽的书已经被列为禁书了,不能明目张胆的四处找寻。

对于李贽的态度洪涛权当没看见,自己年轻时和父亲聊起某些道理也是这种态度。越是无知的人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当真理,因为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想法,也就无从去比较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