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文儒的家乡才是膏腴之地,为何如今也拿不出富裕?”被点名问起家乡的异状,还是不太露脸的问题,顾大章有些恼怒,当下反唇相讥了回去。
“……”杨涟有些语塞,他确实往家去信问了,但路途遥远还没有答复,这才随口问了顾大章一句,没想到又被反问了回来。
“非天灾也!”这时背向院门端坐的微胖男人说话了,部分解了杨涟的尴尬。
“文弱兄此言何意?”可惜杨涟没领情,转头继续追问。
说话之人也姓杨,名嗣昌,字文弱,还是湖广老乡,武陵人。别看年纪比杨涟、顾大章、左光斗、金世俊都大不少,却同是景阳三年丁未科的进士,还都是二榜,并全留在了北京。
更有意思的是,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也参加了这次会试,同样中榜,但比儿子成绩差,是三榜同进士出身,被派到山西当知县去了。
“杨某家中有些田亩,建有粮仓,两月前家父来信说有人大量收购余粮,无论新米陈米皆要,价格给的不错。现在看来,各地无粮可售恐非没有粮,而是不知被何人提前囤积。”
杨嗣昌的消息来源也不太新鲜,他家是个大地主,恰好赶上有人大肆收购粮食让杨家赚了不少。杨鹤写信的时候带了几句,此时成了推理的依据。
“该是九江粮商所为,小弟家中每年都有他们的身影,克扣斤两、压低粮价,无恶不作!”杨涟的家乡在德安府应山县,虽然没有杨嗣昌家那么富裕也算个小地主,对买卖粮食并不陌生。
“文弱兄所言不假,小弟家乡情况更甚,在去年秋课之后就有外人串走乡村大量收粮,各地运粮的船只在运河里排了十几里长,旬月有余才慢慢散去。”说到收粮的事情顾大章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