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越表现得很谦虚,没有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反而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小郑这孩子有几分郑教授的影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评价道。

郑教授能在特殊时期保持着教授的身份, 并在改革开放时期没有被冷落,这两点, 国内很多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 搞研究搞学术也没有那么纯粹,不是说成果显著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不是的。

老教授说郑越有几分郑教授的影子, 不是指学术研究, 而是指做人两字。

人要圆通一点。

不过很多人不赞成他的观点,甚至是不赞成他这个人, 觉得他没有半点儿学者的风骨。

面对这样的言论, 老教授从来都是无奈一笑。

他不是圣人, 他得养活家庭,他有父母有妻子有孩子要养,更何况, 学问做得再好, 如果得不到支持,那资金从何而来。

老教授佩服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但他该折腰时折腰,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也是为了学术发展。

他很欣赏郑越这种入世的态度, 比起和清高者或者圣人者相处轻松多了。

老教授旁边一人也对郑越表示赞赏, 觉得郑越是可造之材, 只是这个可造不是老教授说的做人, 而是做学问上。

他职称没有老教授高, 但学术造诣非常深厚,在他看来,努力才是做学问的法宝。

很多人觉得这话太空了,努力是法宝?那他她努力了怎么没见效果呢,分明是天赋才是做学问的法宝。

面对如此的质疑,他只是摇头一笑,心里想说:没有见成效是因为努力程度不够啊!但现实是很多学生在还没有入门前,就自己否定了自己,说什么努力过,发现没有天赋,于是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