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说着一步到位,但他也没打算做太大的砖窑,整个北带县才多少人啊,用得起砖的有几个?
做太大的话浪费人力物力,更何况如果以后需要的更多,那就找地方再建好了,反正空地有的是,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再建也不是很艰难,不过砖窑建多了唯一需要纠结的大概就是燃料问题。
这个以后再说,现在按照这个植被的茂密程度,一时半会估计是不会有问题,实在不行就记得砍了树再补种好了。
程敬微听后不在多说,叮嘱骆时行不要乱跑就走了。
骆时行对着他的身影做了个鬼脸,这货还把他当小孩子呢!
他做完鬼脸就开始继续糊了一块泥板写写画画。
砖窑其实也有很多种类的,比如说隧道窑、晾晒型轮窑、人工干燥室轮窑、多风道轮窑、直行轮窑、单风道轮窑以及骆时行穿过来之前最先进但是并没有多少条的移动隧道砖窑。
这些砖窑都各有各的特点,其中晾晒型轮窑一直用得都比较多,因为对各种数值要求比较低,也就是说只要用这种窑需求的各种技术含量都不高,但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到了雨季基本上就不可能出砖,还有就是需要的晾晒场地太大了。
就这两个缺点已经能让骆时行放弃这种砖窑了,交州这边一年分旱季和雨季,雨季会持续很长时间,到时候一到了雨季砖窑就要熄火,这哪儿受得了。
更何况需要的晾晒场地还很大,他们的确不缺地盘,但山里动物多啊,砖要露天晒,那就需要人工看守,万一看守不到位可能这一批砖都会被破坏。
所以这个是不行的,而人工干燥室轮窑是轮窑的干燥和焙烧分开进行,这个算是晾晒型轮窑的一个进阶版本,因为是在干燥室进行干燥,所以雨季也能进行生产,但问题在于干燥室的排潮布局非常关键,一旦布局不好,那么干燥室达不到效果,反而容易出问题。
而交州大部分时间空气湿润,排潮……这个太难了,放弃!
剩下几种砖窑也都各有各的缺点,要么是对砖的成型硬度和成型水分有要求,这是单风道轮窑。
要不然就是骆时行只知道名字没有看到过相应的资料,这是直型轮窑。
其实直型轮窑据说是结构最简单的,但问题是骆时行当年看相关材料的时候,这部分只有一句话带过,不像是别的轮窑都给分析了一下施工难度和优缺点。
所以这个他是真不会,而现在也没有给他研究的时间,只能建造一个他知道的。
至于移动隧道窑,就别想了,那种窑是要让砖窑移动而隧道车不移动,为的是省下窑车的费用,在现在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骆时行最后还是决定建造一个隧道窑,隧道窑就如同后世的流水线工厂。
开口负责送砖入窑,然后前面是温度不那么高的预热带,干燥的砖先放到预热带去烧制一段时间。
其中预热带还要设计好排烟的管道和烟囱,紧接着就是后面的烧成带,这个地方需要的是做好空气输送。
如果直接弄成密闭空间的话,燃料缺乏氧气容易燃烧不充分,那样温度也上不去。
所以这个地方需要设置好第一次送空气的输送口,既然是第一次送空气,那么就有第二次送空气。
不过第二次送空气的输送口却是在后面的冷却带到出口之间,砖窑两边都开口输送空气,这样空气形成对流会往烧成带跑。
然后就是窑车的出口,砖从出口出去之后就是成品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长条厂房分成三个部位。
分好之后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是燃烧装置的布置,一般燃烧装置有三种,顶层加热、底层加热以及侧面加热。
一般侧部加热比较常用,顶部和底部都需要更麻烦的制作方式。
骆时行自然要选择最简单的那种,加热方式在侧面就意味着砖窑的宽度要扩充一些,因为除了侧面加热,还要留出窑车的位置。
而窑车是需要轨道的,因为窑车从进入到出来中间是不会有人操控的,砖窑里面那个温度动不动就一千多度,人进去怕不是直接就化成水气了,除了冷却窑那边,骆时行都不打算让人太过接近砖窑。
这样的话若是没有轨道窑车也没办法顺利进出。
只不过这个轨道的设置也有些麻烦,一开始他的脑子全是火车铁轨那种形式。
可问题在于他们没有那么多金属,之前去北带县的时候骆时行还特意观察过,发现整个县城的金属制品都不多,车架什么的大部分都是全木质。
显然受制于当地的冶炼水平才这样,至于当地对金属的开采如何,他没了解过也不知道。
其实这边山体众多,矿产应该还是蕴藏丰富的,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