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第四十九章 南国雁还巢(3)

十二年,故人戏 !</p>

简练的话,勾画的是残忍的往事。</p>

沈奚心房微窒。</p>

小五爷付之一笑,虚弱道:“自有青山埋忠骨嫂子不必难过。”</p>

人没死前,此话自然豪迈洒脱,人死后,却只余寸寸悲凉意。</p>

她抚摸他的短发。</p>

两人算同龄的人,可她看他总像在看着自己的亲弟弟。从他醒了就在笑,久别重逢的欢喜都在他的双眸里,说什么无须马革裹尸还?谁不想死在亲人身边?</p>

“我过去家未散时,也有个弟弟,和你一般大,”她轻声说,“见到你就能想到他。如今你回来了,我和你三哥都能安心了。你还烧着,少说话,睡一会。”</p>

她嘱护士守在手术室,自己到走廊透气。</p>

二十分钟后,仁济的三位外科专家到了医院,加上她和段孟和,五人会诊后,在隔壁的手术室里争论不止。傅侗临现在的情况是九死一生,无论送到哪一家西医院都是如此,沈奚给他静脉注射的药品,也已经是国内给细菌感染患者用的最好的药了。段孟和的两位医生建议是加大剂量,忽略药品的副作用,试着把人救活。</p>

另一位医生持相反意见,再加大剂量,副作用不堪设想,也有可能成为催命符。</p>

“他的情况,不出两天就会死,谈什么催命符?”段孟和坚持己见。</p>

“如果不是用药,而是截肢?我们为什么不试试这个?”沈奚说。</p>

截肢?这里没有骨科的专家,国内都没有。</p>

民众不信任西医的骨科学,在全国没有临床专家,没有门诊,更没有专科医院。当年段孟和同她所说的“骨科经验”,那也仅是外科室偶尔接诊骨科普通病人后,所积攒下来的点滴资料,也因为没有x光机的辅助,病人来到西医院所接受的治疗有限,还不如去中医正骨医生那里得到帮助多。截肢这样的大型手术,老百姓固有的观念就是和满清十大酷刑里的刖刑一般无二,病人无法接受,医院也这方面的专家,没能力做。</p>

“沈医生,有必要提醒你,我们这个房间里的人,都没有这方面的临床经验,”其中一位医生说,“我听段医生说过,你要在贵医院成立骨科专业组,但也是从骨折治疗和畸形矫正着手,我们都在摸索起步。”</p>

“况且,病人感染时间长,严重贫血、虚弱,心肺功能不佳,”另外一个也劝她,“或许最直接的结果是——他会死在手术台上。”</p>

“哪怕不死在手术台上,截肢手术后,首创面更大,术后感染的风险也更高。”段孟和也补充说。</p>

唯有一位医生持保留意见,他支持沈奚。</p>

毕竟傅侗临现在的情况看,截肢和不截肢,活下来的希望都不高。</p>

“诸位,我们这里有五位外科医生,难道我们还不如在战地医生吗?”</p>

“战地医生都是先驱者,”有人反驳,“他们每天可以接触上百的病例,他们的临床经验远大于我们。”</p>

“可国内也有西医院截肢的病例,在杭州,杭州有这样的医生。”</p>

“就算在国内有这方面经验的西医医生,也不存在于我们五个当中,”段孟和不是妄自菲薄,是在说事实,“这个病人今晚能等到的、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五个。”</p>

命在旦夕,上哪里去搜寻有截肢经验的外科医生?而且有经验,不代表他也能应付如此虚弱的病人。能完成手术,也不代表能抵御术后感染,尤其病人是伤口难愈合体质。</p>

段孟和尝试说服她:“病人的血糖很高,伤口难愈合,更容易引起术后感染。”</p>

“可我们现在没有特效药,”沈奚争辩,“用现有的药物治疗,不就等于是在死吗?等于我们做医生的什么都不做,坐着祈祷上帝眷顾?祈祷病人能抵抗细菌感染?起码截肢还有一线希望,任何手术都会有风险。”</p>

争论已经到了尾声,只剩下两条路,接下来就是选择的问题。</p>

大家都看向沈奚,她才是主诊医生。</p>

“我去和病人家属沟通,”沈奚说,“段医生,请做好手术的准备,如果家属接受截肢手术的建议,我希望可以立刻开始。如果家属接受药物治疗,等我回来后,大家再商量后续的用药。”段孟和表示接受。</p>

沈奚快步离去。</p>

走廊空无一人,静得只剩她的脚步声。</p>

办公室的门虚掩着,电灯的光透过门缝,在地面上拉出了三角形的白影。</p>

她手悬在门板前,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将门缓缓推开。</p>

四人在门口候着。</p>

他独自一人立在窗畔,指上夹着白色香烟,一截烟灰悬而未落。灰白的窗台上铺着他随身携带的亚麻色手帕,手帕上是个铁质的烟盒,盒上金发女郎身上都是揿灭烟头的黑点。</p>

香烟头和烟灰堆了一小撮。</p>

沈奚一出现,闲杂人都安静退下。</p>

傅侗文揿灭香烟,等她说。</p>

“我已经给他做了一个清创的小手术,”她尽量简短地说,“但是情况并不乐观,现在仁济的三位外科医生也在我们这里,会诊完,我们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保守的药物治疗,但坦白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特效药,现阶段的用药副作用不小,但确实有救活人的先例。在仁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