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第228章

大明武侯. 故筝 2757 字 3个月前

朱允炆这才看向黄子澄,道:“先生以为该何解?”</p>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黄子澄更为激动地道。</p>

来了!</p>

与历史上一模一样的话。</p>

朱允炆并未再开口,他低下了头,只单手转动着跟前的茶杯,看上去像是在把玩茶杯,实际上却是在思量黄子澄的话。</p>

朱允炆虽只有十三,不过陆长亭相信他并不是个蠢人。何况洪武帝临死前,带他入朝堂,又日日教授他处理政务等种种为君之道。朱允炆当然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历史上削藩之事,其实差不多便是朱允炆自己提出来的。是他当先想到了藩王拥兵自重,而后询问了黄子澄,黄子澄才对答了这样一番话。</p>

“……先生说得有理。”朱允炆终于开口了。</p>

当朱允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陆长亭就知道,最后的结果差不多已经决定下来了。</p>

而这时候黄子澄却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看向了陆长亭,眉头微皱,目光有些复杂为难。</p>

陆长亭知道他在想什么,无非便是想他与朱棣、朱樉二人的关系。毕竟谁都知道,他与这两位王爷关系深厚。之前洪武帝也没想到,自己的孙子会去对付自己的儿子,他还当自己一力培养出来的儿子,定然会全心辅佐自己的孙子,甘愿为他守住边塞,维护大明的安稳。所以洪武帝觉得将陆长亭放在东宫无什么不妥。</p>

但现在叔侄之间的矛盾已然渐渐爆发出来,黄子澄这个最先反应过来的,自然看陆长亭就觉得不是滋味儿了。</p>

朱允炆也紧跟着看向了陆长亭,但朱允炆却是皱了皱眉,道:“黄先生这是做什么?”</p>

朱允炆都如此说了,黄子澄自然不好再言,何况如今他在陆长亭的跟前还要矮上一头,哪里又好说什么?</p>

陆长亭从黄子澄开口的那一瞬,就想到了这一刻,所以倒也并不觉得尴尬。不过朱允炆的反应倒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总不至说,他在朱允炆的身边,比起黄子澄还要更令他的亲近吧?可黄子澄乃是东宫伴读,才是陪在朱允炆身边更久些的人啊。</p>

不过朱允炆虽然斥责了黄子澄,但当天黄子澄到底没再说什么话了。</p>

陆长亭发觉到了尴尬的气氛,便很是主动地起身告了辞。</p>

朱允炆抬头看他:“侍郎莫要往心里去。”</p>

陆长亭点了点头。</p>

他知道,在他走后,黄子澄肯定会同朱允炆说不少的话。但自古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他如何防得住黄子澄等人与朱允炆议论削藩的问题呢。毕竟只要朱允炆不蠢,就肯定会想到削藩一事上。这与胸怀大度与否无关。古来做了皇帝的人,都是希望权力尽握于手的,若不能如此,便要受制于人。</p>

明成祖登基后,也照样为了杜绝藩王之祸而做了些手段。</p>

所以这个局是无解的。</p>

只是恰好他站在了朱棣这一边。</p>

……</p>

之后陆长亭便很少见到黄子澄了,大约是黄子澄与朱允炆说话的时候,有意避开了他。而陆长亭也隐隐发觉到,同在兵部供职的齐泰瞧他有些不大对劲了。只是此时齐泰尚未做上兵部尚书,倒也不能拿陆长亭如何。陆长亭颇有些无奈,怎么倒是像小孩子做派一般?</p>

陆长亭自兵部出来,往宅子行去。</p>

待走到陆宅门外的时候,陆长亭突然回了头。</p>

跟在他身后的人见他已经发现,便也不作掩饰了,还冲陆长亭笑了笑。</p>

“张行瑜。”陆长亭扫了他一眼,就进了门。</p>

从这一刻开始,陆长亭几乎可以确定——朱允炆已经打定主意要削藩了。</p>

果不其然……</p>

洪武二十三年,周王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举发了父亲图谋不轨。</p>

第一个被开刀的就是朱橚。</p>

削藩,开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