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桃源农家日常 络缤 1704 字 3个月前

更别提桃源村一直收棉花,这让他们又多了一项生计。

棉花无需种植在田地里,这也让他们乐意去种植。也曾有人见到棉花利润高,想要拿田地种植棉花,但是被制止住了。

县里直接下令不可用良田种植棉花,否则必会重罚,大家这才作罢。

这也是常喜乐听到点苗头,告知给县令的。这世粮食产量很低,原本那些田地解决温饱都成问题,若全都种植了经济作物,那丰收时候粮食减产,肯定会导致粮食价格的升高,最后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而且朝廷也对这种行为是反对的,不管什么时候都以粮食为主。虽然棉花关乎‘衣’,可到底不像粮食那么要紧,毕竟之前没有这东西大家也能过来。可若没有了粮食,那可就不行了。

即便是这般依然有人通过开荒等手段种植大量棉花,使得棉织品渐渐的走进人们的实现,逐步成为之最重要的纺织品。

常喜乐虽然没有组建专门的纺织坊,但是会从外面收购棉花发放下去让大家加工。随着棉花的大量种植,使得人手也显得局促起来。

桃源村因为是最早接触棉花的一拨人,所以也是最早一拨开始出产棉织品的。在沈家的努力之下,使得桃源村纺织的布匹在府里打开了市场,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口碑。

因为是最早出来的,所以哪怕后面随着棉花的推广,棉布的盛行,也不曾压下桃源村的风头。

只不过常喜乐为了避嫌也是为了让木工坊的人更加有创造力,所以并没有对纺织工具进行改造,而是让他们先自己摸索。而木工坊也没有让他们失望,真的改造出更适合纺棉的纺车。

因为不同的材料纤维性质并不相同,这也就对纺车上的绳轮直径大小、锭子数的多寡要求有所不同。如不需牵伸的麻纤维,在并捻合线的时候,轮径可以尽可能的增大,锭子数可以多至五枚;而纺棉则情况并不同,他受到牵伸的限制,不能过高,所以轮径也就较小,锭子最高为三枚。

而木工坊改造纺车,就是从轮径和锭子数着手的。并且还由之前的手摇式纺车,改造成脚踏式纺车,与黄道婆改造纺车很相似,这使得效率增加了不少。

这些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为此常喜乐给他们包了大大的红包以做奖励。

他所会的就是这些人创造传下来的,不过是仗着穿越拿先人智慧来伪一把能人,实际上真正的能人是眼前这些人。

不过脚踏纺车虽然效率相对手摇比较高,可若想大量生产,就得耗费很多人力。

常喜乐原本还想再等两年才开始进行大改造,可没有想到棉花推广的速度比他预测的还要快。在他所知道的历史上,棉花的推广还是有一段过程的,哪里想得这才短短几年,大家就从不屑一顾变成非常追捧了。

为了节省劳动力,能让更多劳动力去做其他事,他准备开始建造水转大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