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过年

老京城的年味儿是很足的。

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

所有人忙碌了一年,就盼着年底吃点好吃的,穿新衣服,辞旧迎新好兆头。

这几日,苏木每天都会带着陈大奎去晓市。

陈大奎是个很扎实的性格,学的不算快,但胜在他会一直琢磨。

蹬三轮时也在满脑子琢磨。

不几天,也就有了点心得。

在这个统筹统销的年代,具备一丁点商业手段,哪怕无法盆满钵满,也就都有机会赚个衣食无忧。

所以,这个年,陈大奎过得也挺硬气的。

副食本上的配额,都给买全了。

这一套苏木带在身边留作纪念。

秦淮茹一个寡妇带了三个孩子,过去不说锦衣玉食,却也是衣食无忧。

不一会儿,苏木和仰着红脸蛋的何雨水从屋里出来,到这栋四合院的正房,何雨柱的屋子里吃饭。

不过何雨水也就在这方面能够拿捏一下大哥了。

“明天休息,后天我得跟大哥大嫂回大院那边拜年,初三我再跟你去一趟,以后就得你自己来了。”

之后给老二,老三

“大哥和柱子哥呢”

总的来说,陈大奎一家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而且总是会有几个不懂规矩的冒出声来,被周围人横眉冷对,再锁着脖子扮做痛改前非。

陪陈雪茹吃早饭是这几天苏木固定节目了。

首先陈大奎收入其实不少。

到了后来,苏木闲下来了,何雨水也就心不在焉起来。

现在穿在身上,刚刚合身,还是修身版的呢。

陈雪茹将之前挽起的重新放了一截,再熨烫平整,还是很完美的。

陈刘氏也是一改往日的状态,一脸的喜气洋洋。

没办法。

有何雨柱的手艺,苏家出些好食材,两家凑一块吃个热热闹闹的团圆饭。

“啧啧,这菜估计不错,行,这年不白过,赶厂子再开小灶,我也试试”

何雨柱好奇的在旁瞧着。

所以连带着李晓兰和何雨水也被迫理解。

白天要在南锣鼓巷的院子里待着,办齐了年货后,就没什么借口出门了。

这还是因为她揣着苏木东耳房的钥匙的缘故。

“反正闲着也没别的事,顺路溜达着就买回来了。”

实在是陈大奎对苏木不仅是感激,还有崇拜,且有些盲目的内味儿了。

何雨柱没听过。

视线里没了苏木,何雨水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仿佛睡着了。

苏木将衣服带在身上,也是打算以后有机会穿常服出行时,当个掩饰。

毕竟之前去采买一整本的副食,是大家伙都一块去的。

其实这几年苏木身材没太大改变,身高是长了些。

晓市依旧如故,并没有因为过年而消停。

应付了平日的生活吃喝外,攒了不少的碎银子。

“苏木,你干啥去了,这么晚才回来”

毕竟一身军装在外,太过惹眼。

往年副食本上的瓜子、生会买一些,像是冻鱼、牛羊肉,压根是碰都不碰的。

苏木溜达着回到了四合院。

索性一合计,就两家合一起过得了。

盲目崇拜,就跟铁粉没啥差别了。

分分钟当土匪给举报。

陈大奎没说别的,接过来塞进怀里。

毕竟苏木的年龄已经足够,借口越来越少,还能拖几年呢

这样发展下去,倒也是可以的。

俩女人谁都没追问苏木哪儿来的副食票的事儿。

“聚顺和南货老栈的果脯”

“水煮鱼。”

心底里已经认定这姑娘就是自家小弟未来的另一半了。

简直是肆无忌惮了。

陈大奎跟苏木的,何雨水就觉得自己有义务照顾他家。

甚至苏木也说过,以后如果自己不在京城,陈姐如果有事,让大奎当自己的事儿办。

这是何雨水的屋,拉着窗帘呢。

但当初做衣服的时候讲究宽大且留余。

也都没太在意。

李晓兰看的好笑,也确实在偷偷的笑。

这日子就过得拮据起来了。

撂底儿。

算是个不错的好借口。

透过冻了一层窗的玻璃,看到外面有个福盈的女人正端着大盆,在院子里收衣服。

一般都是何雨柱先打招呼给何雨水,秦淮茹再扭着胯骨轴子去跟李晓兰说

听着秦淮茹的感谢的话,何雨柱就很陶醉。

据说是1973年在四川一个地摊上开始的。

但是阎埠贵也不容易,家里孩子多,就他那点定量,一个孩子

分不了几个

就清洁溜溜。

看苏木锅铲翻飞之间,鱼肉过油,再辅以爆炒的辅料后,加水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