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遗世独立

战场上残酷的厮杀虽然没有完全扰乱后方权贵们的生活,但高层肯定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包括对学界施压。

李谕再次收到了爱因斯坦的来信,与他聊起了欧洲战事:

“此时大家可以看得出来,人类究竟属于哪一类可悲的畜生。

战争充满了非理性,而我们科学家必须培养一种国际主义。但不幸的是,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并没有这么想。

我的三位亲密的同事,普朗克先生、哈伯先生还有能斯特先生,不约而同地成了主战派。

哈伯想要担任军官,可由于他犹太人的身份,只能成为一名军士。而他还是进入了德军化学研究所,进行氯气弹的制造。

我深知氯气可怕,却无法劝他回头。

能斯特先生现在天天练习军人的步伐还有敬礼的姿势,他有时会驾车志愿做司机。而他最主要的工作则是研究催泪瓦斯弹。

我甚至希望他能够成功,总好过可怕的氯气弹。

可惜这种将敌军仁慈地赶出战壕的方式并不受将军们的喜欢,他们还是钟情于氯气弹。

至于最可敬的普朗克先生,也声明支持德国的‘正义之战’,并且在课堂上说,‘德国已经拔出利剑,对准那阴险背叛的策源地。’

我们几人倒是没有因为立场不同导致关系破裂,我仍旧时常为哈伯的儿子辅导数学。

可他们让我在一份由科学界组织的名为《告文明世界书的请愿书上签字时,我只能选择了拒绝。

我不得不在政治上与他们划清界限,对我来说,这非常痛苦。

那份请愿书确实摒弃了真相,它不顾事实真相,断然否认德军曾入侵比利时,并宣称战争是必需的。

我终究无法背弃心中的信条。”

爱因斯坦之所以拥有那么高的声望,不仅仅是他极高的学术修养,还有他的和平理念,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难能可贵。

1914年德国发表的这份请愿书名为《告文明世界书,后来在多位知识界人士签名后也称为《93人宣言。

几乎所有德国第一流的科学家都在这上面签了字。

未签名者除了爱因斯坦外,还有一个人更加难得——希尔伯特。

爱因斯坦终归已经加入瑞士国籍,不签情有可原。而希尔伯特是个正宗的普鲁士人。

希尔伯特的同事克莱因与柏林的一众物理学家一样,几乎看都没看就签了字。

希尔伯特就谨慎了很多,看着上面的文字有点发慌:

“要不是因为德国军国主义,德国文化已被从地球表面抹去……作为一个有教养的民族,我们将把这场战斗进行到底。对这个民族来说,歌德、贝多芬和康德的遗产就像家庭和土地一样神圣。”

希尔伯特喃喃想着:“这么说不太对吧!”

他在逐字逐句阅读后,毅然决定不签字。

这下可就让他成了众矢之的,许多学生甚至不再去上他的课。

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大部分科学家都明白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无不后悔在这份请愿书上签了字。

普朗克就相当后悔,他发现事情愈演愈烈,搞了一个请愿书后,维恩竟然又自己弄了一个“声明”,声明中大肆抨击整个英国物理学界,要求德国学界和他们划清界限。

在物理学方面,普朗克坚决反对搞“德意志物理学”,而且就算搞,也不应该在战争时期搞,——这明显是给战争助威嘛!

所以他拒绝在维恩的声明上签字。

但维恩的声明还是获得了斯塔克、莱纳德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认可。

李谕很想公开支持一下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只是北洋政府不久后会对德宣战,自己只能私下回信表达对他们的认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