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连环3:暗网迷踪 前言

大家好!吃了吗?

这是《罪连环》系列第三个故事。不管你吃没吃,反正故事要开始了。

这是个什么故事?隐藏着怎样的阴谋?阴影里藏着什么样的庞大布局?

还是一边看一边揣摩吧,这再正常不过。可还是要提醒大家,在故事到一半之前,千万别轻易下定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任何样子,但它绝不是庸俗的黄赌毒网络犯罪故事。

它涉及暗网的概念,在故事开始前,有必要先讲讲。

什么是暗网(Dark Web)?暗网和深网(Deep Web)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说,暗网是一种网络,什么网络呢?需通过特殊软件、特殊授权,或对电脑做特殊设置,才能连上的网络。它和我们使用的表层网络(明网)是相对的,一暗一明。暗网,就是隐藏的服务器。这个服务器,可能是自建的,也可能是某些大型服务器托管的。

什么是深网(Deep Web)?

简单说,深网指的是数据,是内容。什么内容呢?不能被标准搜索引擎索引的非表面网络内容。比如,某个暗网上的内容一定是深网,因为标准引擎搜不到它,明网上个人QQ空间的加密内容、云盘里未共享的收藏、各国政府“和谐”掉的网络内容等,标准引擎也搜不到它,那它也属于深网。

所以,从内容上看,暗网是深网的子集。

美剧《纸牌屋》中提到:96%的互联网数据,无法通过标准搜索引擎访问,虽然其中大部分属于无用信息,但那上面有一切东西,儿童贩卖、比特币洗钱、致幻剂、毒品、军火交易、赏金黑客……这句话表达的其实是深网的概念,是从内容方面看互联网。

那么这个96%准确吗?不准确,哪怕它不是感性的估值,可谁也无法对整个网络信息进行精确量化。但暗网作为隐藏的服务器,其隐藏的域名数量能达到明网的400~500倍之多,这倒不是夸夸其谈。

网络世界也有一套冰山理论,对该理论的逻辑修正后的严格表述是:从内容上说,我们平常看到的网络信息,只占整个网络信息的很少部分(通常表述为4%~5%),超过整个数据量的95%都藏在冰山之下。在冰山之下,存在着太多见不得光的东西,它们穷尽你的想象。

明网的域名后缀通常是.com、.net等,暗网的域名后缀通常是.onion。为了隐藏,暗网的很多网站链接,往往是毫无意义的字符,甚至乱码。它的超链接是一层套一层,而洋葱浏览器又没有收藏和记忆功能,所以,用户上次去过的超链接,下次可能就找不到了。

从定义看,暗网需特殊软件、特殊授权才能连接进入,比如Tor服务,因其服务机制,它又被形象地称为洋葱浏览器。这个服务,最大特点是隐蔽、安全。用户请求经过洋葱路由后,会在遍布全球的主机上随机跳转三次,之后才会到达暗网所在服务器。这样,所有访问者看起来都没有身份区别,难以被识别,难以被追踪。

从实现逻辑看,暗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的,需要一定的契约、技术手段和资金支付。比如最广泛的比特币支付。

暗网的兴起,甚至比Internet的流行还要早。20世纪70年代,一些黑客为了私密在线交流,架构了独立于当时的互联网体系Arpanet之外的秘密网络体系。使用者可以从互联网接收数据,但普通互联网在无授权情况下无法搜索,也拼不出暗网的地址和域名。

真正流行的暗网技术,源于美国军方。1996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资助的科学家,在英国剑桥展示了名为“隐藏路由信息”的论文和新的系统。新系统可以让用户接入互联网,而且无须向任何网络服务器或路由器透露自己的身份。他们叫这个概念为“洋葱路由”。因为这个系统涉及多个加密层次,信息在其中层层传递,他们最终用名为Tor的开源项目,实现了这个概念。

美国军方和政府为什么开发这个系统呢?为了保密。警方可用它收取匿名信息而无须暴露其线人,军队和间谍机构可以用来组织秘密行动和交流,美国国务院和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可以训练外国政府的反对派,等等。

Tor开源项目建构后不久,其发展方向便与美国政府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美国和各国政府为打击暗网犯罪耗尽心力。FBI、DEA(美国缉毒局)、ATF(美国烟草火器及爆炸物管理局)、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等,每年都花费大量资金,试图攻陷暗黑互联网世界。斯诺登泄露的NSA文件中,有一份文档专门讲述了Tor和深层网络的问题,文档显示,NSA对破解Tor的前景并不乐观,甚至明确表示,“我们将永远不可能完全揭开所有Tor用户的真实身份”。这像寓言,人类创造了怪物,怪物自诞生起就脱离了人类掌控。

时间顺序上,比较有名的暗网网站有农夫市场(The Farmers Market)”“大西洲(Atlantis)”“阿尔法湾(Alphabay)”“汉莎(Hansa)”“梦幻市场(Dream Market)”等。